2022年全國紡織產業集群工作會通報:202個集群規上企業收入占全行業比重超50%
發布時間:2022-12-13
紡織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市場化、國際化程度高,在基本建成紡織強國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推進紡織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紡織行業力量。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作為紡織全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任重道遠。建設現代化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帶動幾十萬家中小企業全面實現現代化,是未來十幾年我們必須努力完成的任務。
12月8日,2022年全國紡織產業集群工作會議在線上召開。今年以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開展了第五次全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復查工作,現已基本完成。為認真總結近年來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的發展建設情況,特召開本次會議。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集群工作委員會承辦,據了解,本次活動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開展的2022紡織服裝“優供給促升級”系列活動之一。
大會全面回顧了近年來我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的發展成果,并展望了下一階段發展方向和集群發展路徑,同時以此進一步推進紡織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做出紡織行業應有的貢獻。
出席本次會議的領導有: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原會長杜鈺洲、王天凱,秘書長夏令敏,黨委副書記陳偉康,副會長徐迎新、李陵申、端小平、楊兆華,原副會長陳樹津等。
來自各省市的領導嘉賓有:北京市經信局都市產業處副處長白耀宏,遼寧省工信廳紡織處處長程偉杰,江西省工信廳紡織處處長潛九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信廳紡織工業行業管理處處長尹曉東,安徽省經信廳消費品處副處長程效春,云南省工信廳消費品工業處副處長吳榮桃,廣西壯族自治區工信廳紡織醫藥處工程師梁維佳,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卜曉強,福建省紡織行業協會會長王啟明,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韓平,江蘇省服裝協會會長龔慧娟,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王翀,陜西省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嚴家民,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李剛,河南省紡織行業協會常務會長袁建龍,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劉建國,安徽省紡織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葉梁,湖北省服裝行業協會執行會長馮力,廣西繭絲綢行業協會會長賴以軍,大連市服裝紡織協會會長劉向陽,北京市服裝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賈揚,河北省服裝協會秘書長祁志軍,廣東省紡織協會副秘書長李茵,青島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郭瑞江,寧波市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建萍等。據悉,本次線上會議共有全國10省市工信部門、30余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相關部門以及專業協會、20個省市行業協會、全國200多個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及其重點企業代表,為產業發展提供服務的平臺、公司代表,以及《中國紡織》等媒體參與。大會共設有300余個分會場,報名參會人數近1000人。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集群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張海燕主持。
領導致辭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致辭時首先對中國紡織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表示肯定。她表示,本次大會總結交流紡織產業集群發展成果和典型經驗,研討新時代紡織產業進行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是紡織行業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舉措,也是聯合中國紡聯組織開展的紡織服裝行業“優供給促升級”的系列活動之一。
她指出,紡織產業集群是廣大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是紡織產業高效協同、產業韌性活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今年不少紡織產業集群地區積極出臺扶持政策,幫助企業紓困解難,組織展銷會、產業鏈對接等專項活動,對穩住中小企業市場主體,穩定產業供應鏈,提振企業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工信部高度重視產業集群工作,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今年,蘇州、無錫、南通高端紡織集群進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行列;39家2022年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有16家以紡織為特色優勢產業;17家紡織區域品牌納入工信部紡織重點培育品牌名單,充分展現了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的實力。
她強調,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國紡織工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力量,要積極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擔當新作為,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效融通產業新格局。要發揮好紡織完整產業配套優勢,加強產業鏈協同創新,培育全球一流企業和世界級產業集群。針對行業未來發展,她建議:一是加強規劃政策支持引導,促進產業集群優化升級;二是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提升產業集群高效協同能力;三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四是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營造有利于產業良性發展的市場環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致辭中指出,集群經濟是紡織產業最鮮明的特征和最重要的形態。一直以來,產業集群是支撐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生態、行業服務區域戰略的重要載體、產業要素高效循環的重要樞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產業集群試點共建工作已歷經二十年,成為行業與地方深度合作的重要機制平臺。截至2021年,與中國紡聯聯系的紡織產業集群試點集聚了25.3萬戶行業企業。
對于新形勢下產業集群建設發展方向,孫瑞哲強調,產業集群建設要緊扣時代脈搏、順應變化、持續創新。一是堅持守正創新,提升紡織產業集群的整體效能。二是堅持系統觀念,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空間格局。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融榮共生。
孫瑞哲表示,今后集群建設工作要面向新時期的市場格局變化,融合創新趨勢,調整區域格局,完成雙碳發展目標,重點打造雙循環銜接的高端產業集群、內涵式發展的未來產業集群、層次化演進的新興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集群。
主題報告
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以《守正創新 勇毅前行 建設現代化紡織產業集群》為題作報告。他表示,今天距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第一次產業集群會議已有20年的時間。2002年12月24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當時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宣布紹興縣等38個市縣區鎮成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并向這些地區授予了相應的特色城鎮的稱號,標志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集群服務工作的大幕正式開啟。
紡織服裝產業集群20年發展成就非凡。產業集群是改革開放以來紡織服裝產業市場化不斷深入的必然結果,是產業高效協同的空間組織形式。20年過去,產業集群試點由2002年38個、紡織工業總產值4800多億、就業人口329萬人、企業總數8.6萬戶,到2021年底產業集群試點總數達到了211個、紡織工業產值達到了3.77萬億元、就業人數超過700萬人、企業總數超過25萬戶。
20年來,紡織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2年,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剛剛超過1萬億元,利潤總額340億元,全行業從業人員接近1800萬人。2002年,全行業出口總額617.7億美元,是當時的歷史最高水平。2021年,全國紡織行業3.4萬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2萬億元,利潤總額2677億元,全行業從業人員超過2000萬人。2021年,全行業出口總額達到3155億美元,創行業出口額歷史新高。
今年,中國紡聯對產業集群試點開展了第五次復查,復查的對象包括試點時間滿三年的 204 個產業集群地區、再加上2020~2021 年新加入的 6 個以及恢復共建的 1 個共211個產業集群地區。經中國紡聯批準,確認江蘇省江陰市等193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試點地區通過本次復查。2022年新加入試點共建9個產業集群地區。截至目前,與中國紡聯建立試點共建關系的全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區共計202個。
產業集群20年發展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產業集群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數字化發展水平有了新突破;品牌化發展邁入了新階段;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成果;綠色可持續發展呈現新面貌。
當然,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也面臨著挑戰,如產業集群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粗放型發展的狀況還很普遍;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給企業的發展帶來明顯壓力;綠色發展目標給中西部產業集群帶來了硬約束;三年疫情對于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產業轉移和區域布局調整面臨新課題。
提及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夏令敏表示,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紡織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市場化、國際化程度高,在基本建成紡織強國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推進紡織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紡織行業力量。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作為紡織全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任重道遠。建設現代化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帶動幾十萬家中小企業全面實現現代化,是未來十幾年我們必須努力完成的任務。為此,要堅持推進產業集群升級發展不動搖;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全方位提高集群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為集群發展提供無盡動力;堅持推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促進企業智能化發展,打造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堅持走品牌化發展之路,不斷提高集群企業產品研發設計水平,提高產品品質,推動產業高端化;堅持綠色化發展,推動行業建立綠色可持續發展體系;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培育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筑牢集群產業發展的人才基礎?!笆奈濉睍r期是紡織行業全面建設紡織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落實二十大精神,構建現代化紡織產業體系關鍵時期,更是建設現代化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關鍵時期。紡織行業只有堅定信心,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堅持科技創新、品牌提升、綠色發展,才能早日建成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做出紡織行業的突出貢獻。
回顧紡織集群工作20年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集群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張海燕在會上表示,紡織產業集群工作20年,發端于體制改革時代,是當時的紡織工業部轉制為行業協會后,由老部長杜鈺洲先生親自掛帥,中國紡聯組建專業咨詢團隊深入走訪浙江省、廣東省開展實地調研,在還沒有產業集群工作理論指導的時候,率先在各地實踐經驗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行業發展力量,開創出了行業創新服務模式,構建了最具活力、最具潛力、最具市場化蓬勃動能的產業發展基本面。
紡織產業集群工作20年創新發展的光輝歷程,是中國紡聯幾代領導人高度關注的成果,杜鈺洲部長、許坤元部長、王天凱部長,直到今天的高勇書記、孫瑞哲會長,始終把產業集群工作作為產業發展基本盤,指導、推動集群地區經濟發展;主管產業集群工作的陳樹津會長、夏令敏會長等,創建了產業集群工作委員會總體管理、審核加入、責任服務、定期復查的工作模式,帶領秘書處與中國紡聯各有關部門、各專業協會、行業各類服務機構,在產業集群的發展實踐中堅持長年調研跟蹤、實地走訪,始終與集群地區保持了血濃于水的血肉聯系,與集群地區堅持不懈保持常年溝通,用真真切切、務實高效的產業服務,推動了產業集群地區生產方式、資源要素組織方式的不斷創新和變革。
交流發言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吳慶球以《致力打造大灣區時尚產業高地 建設世界級服裝產業集群先區》為題作經驗分享。他介紹,截至2021年底,虎門有服裝服飾生產企業3100多家,總生產面積251萬平方米,有40個專業市場,年銷售額超850億元。為建設世界級服裝產業集群先行區,虎門的主要經驗和做法有:一是抓住高端,以打造時尚高地為導向,推動服裝服飾業向時尚產業升級;二是抓住主線,以國內國際“雙循環”為主線,多措并舉為時尚產業發展賦能;三是抓住服務,以優化政府對企服務為保障,支持時尚產業主體扎根壯大發展。
他強調,當前,虎門正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筑基、塑城、強核、提質、惠民“五大行動”,著力打造“三區兩帶一核”產城格局,加快推動虎門“覺醒之門、開放之門、復興之門”建設,加快推進歷史文化旅游發展戰略,規劃“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國家文化公園”辦好“展在城中、城在展中”“永不落幕”的服交會,讓產業發展、歷史底蘊和城市發展有機結合,打造大灣區開放時尚產業新高地。展望“十四五”時期及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加快建設世界級服裝產業集群先行區,進一步推動服裝服飾業高質量發展。今后,虎門將重點圍繞立足大灣區,接軌國際發展;打造新引擎,推動產城融合;聚焦數字化,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構建產業新生態下功夫。
江西省于都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楊海峰以《時尚之都擦亮新名片 于都集群邁步新長征》為題,進行了分享。他表示,紡織服裝是于都縣的傳統創業,曾以“三錘三匠”而著稱。自2017年以來,于都承接沿海城市的產業轉移,到如今呈現出勢頭強、平臺全、轉型快、后勁足的良好態勢。于都縣委縣政府堅持紡織服裝首位產業不動搖,在人力資源、平臺配套等基礎上,給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并通過加強招商舉措,推進產業升級,連續舉辦行業盛會等舉措引當地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2021年,于都縣共有紡織服裝企業超3000家,全行業產值達602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行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57%,全年有望突破800億元。
作為中國服裝優質制造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紡織服裝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于都面臨著新的挑戰,也迎來市場預期改善、產業轉移等新的機遇。對此,于都將通過實施優質制造、產業鏈提升、人才厚度提升、現代時尚園推進、品牌孵化、可持續發展等六大舉措,結合國家大力鼓勵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和新一輪產業轉移的大趨勢,力爭把于都建設成為“世界級紡織服裝高端優質制造高地”和“全國紡織服裝產業智能制造示范區”。
江蘇省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王瑞在會上以《花鄉大地創偉業 經緯之間繡前程——全力打造蘇北首個縣級千億級產業集群》為題,介紹了沭陽縣的發展情況。
近年來,沭陽始終把紡織服裝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目前,沭陽縣紡織產業匯集桐昆集團、新東旭紡織等規上企業190多家,建成全國首個智能針織產業園,擁有優質包覆紗、室內空氣凈化面料兩個國家級生產基地,新上桐昆、紅柳、常沭新材三個超50億級項目,形成包覆紗、特色家紡、智能針織、紡織機械四大板塊,獲批“中國紡織服裝名城”等五項國家級榮譽,“沭陽紡織”已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品牌。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征程,沭陽將始終把紡織產業作為全縣主導產業來抓,按照“無中生有、有中育新、有中出新”思路,堅持招大引強和扶優培強。一是注重頂層設計,助推紡織產業跨越發展;二是突出智能制造,讓特色支撐高質量發展;三是強化集群集約,高質量打造綠色供應鏈;四是堅持務實高效,打造產業溫馨發展環境,全力打造蘇北首個縣級千億級產業集群。
湖北省仙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劉軍以《持續推進三個升級 全力打造世界級集群》為題作經驗分享。他介紹,仙桃非織造布產業從1987年肇興于彭場鎮,鵲起于2020年抗疫一戰,至今已穩健發展30余年,兩次入圍“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是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單位、“中國非織造布產業名城”,同時也是中國紡聯共建的“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培育單位”。目前,非織造布產業作為仙桃市工業第一產業,現有非織造布企業近3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2家,2021年實現產值298.5億元,占全市工業29%,出口額51.9億元。
為實現集群高質量發展,仙桃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有:一是從粗放增長到資源集約,產能不斷升級,將依托“四基地兩中心”建設,高標準打造世界級非織造布產業平臺;二是從單一出口到內外兼顧,結構不斷升級,目前仙桃正在加快推進制造業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數字化轉變,逐步推動非織造布企業生產換線、設備換芯、機器換人;三是從加工復制到自主創新,品牌不斷升級,以“仙桃無紡布”區域品牌全面推行“一企一標”工程,已注冊國內商標500余件、歐盟商標3件。針對未來發展,他希望中國紡聯一如既往地關注支持仙桃轉型發展,將仙桃作為戰略布局的重要支點,建立會商機制,加強招商、產業、人才等方面深度合作。
會上,還對2022年全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復查結果、新增集群名單、集群優質服務競賽名單等進行通報。中國紡聯副會長徐迎新、李陵申、端小平分別宣讀《關于確認江蘇省江陰市等193個地區為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的決定》、《關于確定河北省肅寧縣萬里鎮等五個地區為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的決定》和《關于公布2022年度中國紡織產業集群優質服務競賽優勝者名單的通知》。張海燕宣讀《關于公布2022年度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認定名單的通知》。
- 經緯新聞
- 行業新聞
- 國資要聞
- 用戶體驗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電話: 8610-84534078 | |
傳真: 8610-84534135 | |
地址: 北京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永昌中路8號 |
